律师动态 | 我所人大代表张豫林主任参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立法专题暨“回头看”

2025-05-15 10:20上一篇 |下一篇

 
 
 
我所人大代表张豫林主任参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立法专题暨“回头看”调研
 

根据清远市人大《关于开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立法专题调研的通知》清常办【2024】26号文件精神和英德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和监督计划要求,我市于2024年4月15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情况和工作情况回头看开展专题调研。我所人大代表张豫林主任参加该项活动。
 

期间,参会人员参观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过山瑶索袋、刺绣制作技艺、木呷狮舞。后在市政府服务中心1052会议室进行专题座谈,其中听取市政府汇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和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审阅意见情况。据了解,截至目前,清远市共有6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9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50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377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已确认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6 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0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47名;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个、市级非遗工作站16个。

过山瑶刺绣技艺和索袋编织技艺是英德市(县)级“非遗”项目,瑶绣在瑶族群众聚居的地区比较常见,但是编织索袋是联山瑶族村独具特色的手艺。索袋有大有小,有疏有密,最初是瑶家人采用山上一种藤状植物的皮质编成绳子,再织成网状的袋子,现在多用工厂加工成的尼龙绳编织而成,瑶家人上山劳动或进城上街赶集常常喜欢挎上索袋,这也成了当地辨别瑶家人的标识。

SUO

DAI

 
索袋

 

瑶绣,

奇异古拙而经典的形纹图案,

记载了瑶族生存发展、

信仰崇拜、

是过山瑶民族身份的

符号和标志。

 

 

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英德木呷狮舞作为广东传统舞蹈项目类别之一入选。
 

 
木呷狮舞是英德具有本地特色的一种传统舞蹈,其源于唐代宫廷狮子舞的舞狮活动,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现已成为百姓寄托消灾除害、祈福纳降等美好祝愿的象征。表演时1人舞狮头,4人舞小丑(分别为:青、黄猴,驼背婆,大小面),4人打乐器,在锣鼓乐的伴奏下舞动不同的动作。木呷狮舞多在春节及重大节日期间在祠堂、广场等地点表演,表演前行请木呷狮礼仪。木呷狮舞动时,狮头在高脚鼓、大镲、铜锣、小铛子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走、跑、拜、跳、舔、扑、咬等动作,时而发出“呷呷”声音。青、黄猴的基本动作有:跳台心,跳台角,肩肘倒立,头手倒立,洗头、理发、挖耳屎、捉虱子、捶背等动作。驼背婆的基本动作有:捶背、抹鼻、扎头发、照镜、整妆、抬香包。大小面的基本动作有:引青、拔扇、打时、跳台心等动作。每个动作有不同的意义,分别表达出喜、怒、 哀、乐等。木呷狮舞内容丰富,情节滑稽诙谐,令观众捧腹大笑、开心快乐。木呷狮舞通过家族和社会传承方式传承,已成为了英德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
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提高全体人民群众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普及近年来我国为传承保护非遗文化而出台的许多相关法律及政策。此前,清远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主任会议立法计划已将《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列入2024年提请初次审议项目,这表示清远市将通过立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END

 

 

供稿:张豫林、陈洺汐

排版:谭晓欢

责任编辑:周红平

审核:张豫林